费正清“朝贡体系导致中国衰落”的论断, 为何仍被我们相信?
然而,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失败,并没有让所有欧洲国家裹足不前。仅仅两年后,179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以恭贺乾隆皇帝登基六十周年为名,派遣使团来华为乾隆皇帝庆祝,成为鸦片战争前最后一个被中国皇帝正式接见的真正的欧洲外交使团。
然而,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失败,并没有让所有欧洲国家裹足不前。仅仅两年后,179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以恭贺乾隆皇帝登基六十周年为名,派遣使团来华为乾隆皇帝庆祝,成为鸦片战争前最后一个被中国皇帝正式接见的真正的欧洲外交使团。
然而,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失败,并没有让所有欧洲国家裹足不前。仅仅两年后,179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以恭贺乾隆皇帝登基六十周年为名,派遣使团来华为乾隆皇帝庆祝,成为鸦片战争前最后一个被中国皇帝正式接见的真正的欧洲外交使团。
上海出版的英文刊物《天下月刊》(T’ien Hsia Monthly)一九三六年第一至四期连载了这部小说的译文,篇名译为“翠翠”(Green Jade and Green Jade)。译者是邵洵美(化名Shing Mo-lei)和他的美国女友项美丽(Emily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数百年来,随着中外文明互鉴的不断拓展,外部世界逐步形成了系统认知中国的专门学术。通过“中国学”这扇学术窗口,中国的知识和文化大规模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如今,中国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与世界的互
在中国历史的“荣耀排行榜”上,汉唐常年霸榜,武功赫赫、国力强盛,几乎成了“泱泱大国”的代名词。但近些年,西方学界却突然“改口”了:他们越来越一致地将“最强盛的中国”投票给了一个不怎么爱打仗、反而热衷搞科技创新、发展市场的朝代——宋朝。
在出版于1764年的《哲学辞典》(Dictionnaire philosophique)中,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谈到东方的一位智者:"他朴实无华,坦率真诚,无意欺世盗名......这个人,便是孔子……" 这些话背后的笔锋所指,是一个由腐败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数百年来,随着中外文明互鉴的不断拓展,外部世界逐步形成了系统认知中国的专门学术。通过“中国学”这扇学术窗口,中国的知识和文化大规模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如今,中国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与世界的互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以中国为研究对象、以文明交流互鉴为主旨的中国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将于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受邀参会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张仲思(Tristan G. Brown)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
沈从文的《边城》,边写边连载,《国闻周报》一九三四年一月连载三期,中断,三月十二日再接上,到四月二十三日载完。当年十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初版。
我翻出几年前和他因译书往来的邮件,还有那段没赶上的浙大晚宴回忆,突然觉得该把这些事写下来。
1935年年底,一个冬日的下午,林徽因已经在梁思成的办公室连续工作三个小时。那一年,她和梁思成在山东曲阜考察了孔庙建筑群,并沿胶济铁路途经历城、章丘、临淄、益都等11个县,寻找散落山涧旷野的“文化瑰宝”。归来后,有大量案头工作。此刻,里间只有她一个人,窗户正好
1934年,当一个名叫保罗·科恩(Paul A.Cohen)的婴孩在纽约长岛诞生时,展现在他面前的人生选择似乎并不包括历史学家这一选项,而当他在2025年9月15日去世时,他已然名列全球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之列,他的两部论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与《历史三调》已然跻
想到多年前我因译事与他的通信往复以及中间的一个小插曲,心有所感。我觉得应该对此有所交代,既向读者提供一则柯文鲜为人知的故事,也表达我个人对他的纪念。
这六十年里,边境上的老百姓不用再担心打仗,可以安心种地放牧。商人们也能自由地来往做生意,把中原的丝绸、茶叶带到草原,再把匈奴的牛羊马匹带到内地。这种和平交往,让两个民族慢慢产生了信任和理解。
1984年,一本原本在美国遭遇冷遇的学术著作,却在几年后意外在中国学界引发强烈反响。这本书名叫《在中国发现历史》,作者是美国历史学家柯文(Paul A. Cohen)。
柯文1934年出生,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亚洲研究及历史荣休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1955年进入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与史华慈。研究兴趣包括清史、中国思想史、中西关系史、历史编纂学、批判性历史与公众记忆的冲突。代表作有《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
柯文,1934年出生,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亚洲研究及历史荣休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1955年进入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与史华慈。研究兴趣包括清史、中国思想史、中西关系史、历史编纂学、批判性历史与公众记忆的冲突。
柯文,1934年出生,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亚洲研究及历史荣休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1955年进入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与史华慈。研究兴趣包括清史、中国思想史、中西关系史、历史编纂学、批判性历史与公众记忆的冲突。代表作有《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
柯文,1934年出生,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亚洲研究及历史荣休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1955年进入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与史华慈。研究兴趣包括清史、中国思想史、中西关系史、历史编纂学、批判性历史与公众记忆的冲突。
柯文,1934年出生,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亚洲研究及历史荣休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1955年进入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与史华慈。研究兴趣包括清史、中国思想史、中西关系史、历史编纂学、批判性历史与公众记忆的冲突。代表作有《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